- 聯(lián)系我們
- 河北誠石軸承有限公司
- 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軸承工業(yè)區(qū)
- 13630898255 13473192555 微信同號
- 0319-8577989(傳真)
- m.qqmabi.net
- 快速鏈接
- 關于我們
- 產(chǎn)品中心
- 現(xiàn)貨中心
- 軸承知識
- 應用領域
- 新聞中心
獲取短信驗證碼
2025-07-18
作者:許文慧
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了索道機械設備中典型緊固件螺栓和運動件軸承損壞的各種情況及其原因。通過理論分析
關鍵詞:索道;緊固件
一、引言
索道作為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
二
1.螺栓損壞分析
螺栓是將兩個或多個零部件緊固連接在一起的機械元件
螺栓連接最常見的斷裂失效方式為螺栓的疲勞斷裂以及過載斷裂
斷口分析無疑是失效分析中最基本
螺栓常見斷口常見的螺栓失效模式包括螺栓疲勞斷裂
圖1 斷口的宏觀形象
(1)疲勞斷裂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螺栓斷裂失效中約有80%的屬于疲勞斷裂失效
(2)過載斷裂螺栓拉伸斷裂
(3)氫脆斷裂氫脆是螺栓尤其是高強度螺栓最常見的失效形式之一
。氫脆又稱氫致斷裂失效是由于氫滲入金屬內(nèi)部導致?lián)p傷,從而使金屬零件在低于材料屈服極限的靜應力持續(xù)作用下導致的失效。氫脆多發(fā)生于螺紋牙底或頭部與桿部過渡位置等應力集中處。斷口附近無明顯塑性變形,斷口平齊,結構粗糙,氫脆斷裂區(qū)呈結晶顆粒狀,一般可見放射棱線。色澤亮灰,斷面干凈,無腐蝕產(chǎn)物。2.螺栓維護保養(yǎng)注意事項
(1)定期檢查定期對螺栓進行檢查
,包括其外觀、緊固情況以及是否有松動、腐蝕等現(xiàn)象。對于重要的連接部位或經(jīng)常受到振動、沖擊的螺栓,應增加檢查頻率。(2)清潔表面定期清潔螺栓表面
,去除油污、塵埃等雜質,以保持其良好的外觀和性能。在清潔過程中,可以使用合適的清潔劑或溶劑,但要避免使用過于暴力或腐蝕性的清潔方式。(3)防止腐蝕對于易腐蝕的螺栓,應采取 適當?shù)姆栏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4)適度緊固螺栓的緊固力應適中
,不能過緊或過松。過緊可能導致螺栓斷裂或損壞,過松則可能導致連接松動或失效。在緊固螺栓時,應使用適當?shù)墓ぞ吆头椒ǎ缌匕馐值?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5)潤滑防銹對于需要經(jīng)常拆卸的螺栓,應在其螺紋部分涂抹適量的潤滑劑
,以減少摩擦和磨損。在涂抹潤滑劑時,應注意選擇適當?shù)臐櫥瑒╊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6)替換損壞件如果發(fā)現(xiàn)螺栓有斷裂、磨損
、腐蝕等損壞情況,應及時進行更換。在更換螺栓時,應選擇與原螺栓相同規(guī)格和等級的螺栓,并遵循正確的安裝方法和力矩要求。(7)記錄管理建立螺栓的保養(yǎng)與維護記錄管理制度,記錄每次檢查
、維護和更換的情況。三、典型運動件軸承損壞原因分析
運動件是索道機械中參與運動的零部件
,如聯(lián)軸節(jié),軸承等。軸承在索道設備中用途頗為重要,關系到索道的運行效率和穩(wěn)定性,以下是運動件重要部件軸承損壞的原因分析。1.軸承失效原因分析
軸承的失效原因很多
,除了正常的疲勞剝落以外,失效的密封(1)軸承已經(jīng)到了疲勞剝落期屬于正常失效
滾動軸承噪音一種是軸承本身產(chǎn)生的
(2)潤滑不良導致提前失效
一般來講軸承運轉不正常時有如下常見癥狀:軸承過熱、軸承噪音過大
(3)污雜物進入軸承或安裝不正確而造成軸承提前失效
使用不當引起的躁聲
,當軸承滾道表面或滾動體表血受到碰傷壓坑銹蝕那么就會產(chǎn)生有一定周期的噪聲和振動.當軸承在運轉中有塵埃侵人時材會產(chǎn)生污物噪聲,這種噪聲是周期性的同樣也伴有振動且聲音大小不穩(wěn)定。軸承制造有關的噪聲
,這里包括保持架噪聲和顫音,保持架噪聲主要發(fā)生在球軸承和圓錐滾子軸承中,當軸承旋轉時由于保持架的振動以及保持架與滾動體發(fā)生撞擊會發(fā)出聲音,這種聲音具有周期性,顫音是有一定頻率的聲音,是基于滾道面上有較大的波紋度引起的振動而產(chǎn)生的2.軸承早期失效模式
(1)由于軸承的安裝不規(guī)范,或者是工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突發(fā)狀況而造成的彈道的單側處工件的剝落
(2)如果軸承的外殼的半徑過大,那么軸承會在負載的作用下
(3)如果軸承工件是在傾斜的狀態(tài)下工作
(4)軸承早期失效模式還有一種很少見的套圈斷裂導致軸承的失效
(5)保持架的斷裂也會造成軸承的早期失效
四、結語
緊固件及運動件的損壞是索道機械維修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本文選自2024年全國索道年會論文
來源:九華旅游索道技術交流
(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